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121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上海酒市场分析
2011-03-08 12:46:26 498
  • 收藏
  • 管理
     上海市场,以地产啤酒为主,别看上海只有5家啤酒企业,三得利,亚太,富士达,青岛,东海。这五家里面,东海已经大部分的股份被三得利买去了,已经属于三得利集团下面的,青岛,是青岛集团控股,嘉士伯因经营不善,青岛控股70%,东海、三得利、富士达是日本,青岛是荷兰,这五家企业去年的产量大约是70万千升,基本上是当地销掉了,这个消费量,包括三得利在昆山的工厂,还包括青岛在其它地方生产的青岛啤酒。这5家就占上海整个啤酒销量的90%。

      原因是:外地来的啤酒,一个是品种比较多;第二个,价位相对比较高,这是由它的消费特性决定的。上海本土啤酒瓶子是回收的,这就相应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外地啤酒,酒卖了,你不可能再把空瓶一瓶一瓶运回去,你只能做流通的,而生产费用就降不下来。第三,外来啤酒大多在餐饮消费;但上海的啤酒90%是在家庭消费的。外来啤酒中,青岛、百威做得很大,剩下的品牌包括阿萨迪、无名、雪花、燕京、雪津、惠泉、嘉士伯、哈啤、科罗娜等,在上海都有卖,但是它们的量是非常的小。

      去年的啤酒消费量是80万千升,今年总的消费量会突破90万千升。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活水平或者说消费能力还是在增长,这是社会大环境;第二,上海今年的夏季高温时间拉长,6月份,本该是梅雨季节的,结果却是艳阳高照,天热,促进了啤酒的消费。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啤酒正以两位数增长,按15%是没问题的,而且已经做到了,所以今年90万千升的消费量是没问题的。预计到2010年的时候,上海的啤酒跟可能会翻一倍,去年是80万千升,可能会到160万千升。

      原因是,第一,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每年都以二位数在递增,今年增长达到30%。第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有6000到7000万的人到上海来,人多,啤酒的消费量自然会增大,这是一点;第二点,很多啤酒企业看好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消费群,所以他们在加大投资,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跨国大公司。比如荷兰的金星,他们已在上海投资建厂了,他们的规模将会达到30万千升的产能;华润也会在上海投资建厂,众厂家看中上海市场,原因是上海的啤酒的每个千升的赢利水平要高于北方地区,全国啤酒大概平均每千升赢利是100元人民币,上海会到500元人民币;上海当地也会增量,三得利、富士达、青岛、东海、亚太都会增量,而且这个增量还不会小。

      黄酒:10%增长

      进入21世纪以后,黄酒的消费量也在往上长,虽然它的总的消费增量没有啤酒那么高,但是,上海的黄酒,产量、销量也在一、二位数的增长。以前上海主要的黄酒消费,来源于浙江绍兴,它大概占到全上海黄酒消费的2/3,现在,正好倒过来了,上海地产的黄酒占2/3,外来的占1/3,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上海黄酒的主力是“金枫”,它的产销量要占到整个上海黄酒消费量的50%,其在上海的消费要占到产能的60%。上海还有华光的“和酒”,去年销量是2.5万吨,可以说,上海黄酒市场,80%是这两家企业做的,而不管是在当地的黄酒企业中,还是在全国、在整个黄酒本土行业来说,这两家企业的赢利水平最高。也就是说,这一个行业的利润 >利润,一大半是被这两家企业吃掉了。

      上海这两家企业的营销制带动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也带动了黄酒消费的档次的提高。原先黄酒消费的档次比较低,都是比较便宜的,现在比较高,黄酒卖30、40、50块一瓶的,几百块的都有,甚至比五粮液、茅台卖得还贵。但是,有人喝,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在高档酒楼饭店一般都是商务用酒。

      上海,涌集了所有的黄酒品牌。原因是,上海的消费能力高于其它地区,在别的市场卖10多块的酒,在上海能卖30、40块;再者,上海本来就有喝黄酒的传统,以前,在饭店里一般是比较便宜的黄酒,现在黄酒档次上来以后,比五粮液还贵,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喝!它反过来也促进了餐饮的消费,这一块消费占总量中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它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今年黄酒20万吨可能到不了,这里面有个问题,上海夏季拉长以后,啤酒消费量大了,消费黄酒的人数减少,就看11、12两个月天气如何,如果冷得厉害,黄酒的增长就会较大,但上海黄酒的量,增长10%是没问题的。去年的消费总量大概在17万吨。

      白酒:10%下降

      白酒赶不上啤酒、黄酒在上海的市场规模,上海白酒消费量在4万千升左右,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下降。

      上海本土白酒只有一家——神仙白酒,一年有6000千升的消费量。它切入点比较好,第一,目标消费群体是普通百姓,在中低端,主要在商超,餐馆也有,但是量不多,主要是家庭消费;另外,神仙白酒的风格比较适合当地人的口味。主要是在郊区消费,但是它的中低端做得比较好,别看茅台、五粮液很好,它们是高端酒,价格贵,量并不大。五粮液500元左右,能做到1000吨,就不得了;茅台只有五粮液的一半。虽然茅台高端酒量不是很大,但是在上海它做得很好。国窖1573、水井坊,它们的量不会超过茅台,古井贡不行。

      市区喝的主要是名牌,像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中低端,江苏的双沟,洋河,这两家做得不错,大概有1万多吨。

      山东酒、湖南酒在上海做得都不是太好。原因:一、这些酒在上海的投入不大;二、总量在萎缩,这些酒选择的消费人群不对位。

      上海这个地方,白酒的消费本来就不是很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追求健康、营养、卫生、安全,健康是第一位的,相对来讲,酒精度比较高的白酒,不是首选。这就导致了白酒消费下降,从上海整个消费趋势来看,白酒在上海不会没有,但是量会越来越少。当然,往后它的下降速度会越来越慢,因为基数越来越小。

      葡萄酒:15—30%增长

      葡萄酒在上海的总的消费量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每年15%左右甚至30%的增长,虽然它的增量大,是因为它的基数相对比较小。总的消费量在4万吨左右,跟白酒差不多。但是,我认为,很快就要超过白酒的消费量。

      葡萄酒的消费总量为什么还是那么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价位。因为现在半汁淘汰了,葡萄酒都在几十块一瓶,这个价位至少在60年消费量都不会太大,因为太贵了,普通老百姓哪消费得起!如果葡萄酒价格在20元以下,现在肯定会超过20万吨。

      喝酒的人是经常喝的,50、60块一瓶,你让他经常喝,他不舍得的。

      葡萄酒你要让普通消费者消费得起,这是最关键的。新天的价位虽然很低,但是在上海做得很不好,他们对市场的承诺都不能兑现,让商家失去信心,虽然,刚来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市场的承诺也很大,所以一夜之间处处是新天,但是现在,似乎一夜之间,它就沉寂了下来,市场这一块儿他们已经没有投入。

      上海的市场主要是王朝、张裕,长城,还有上海的皇轩,主要就四家,王朝差不多占到1/3,张裕、长城、皇轩三家加在一起,占1/3,还有1/3是外来的,包括进口的,进口的葡萄酒大概占到总量的10%。

      洋酒的市场主要在酒吧,上海外来的洋酒整个总量也在往上走,原因是,到酒吧消费的人越来越多,国外回来的人也要越来越多,外国到中国来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果露酒:增量一般

      果露酒整个情况表现不是太好,这个量不大。上海只有一家,华佗十全大补酒,但是它的主要消费量不在上海,而是在华东、江西、广东、福建,劲酒、椰岛鹿龟都不好。虽然说养身、保健,但是在饭店里谁都不喝这样的酒,一般是到了冬季,买了作为礼品送人,总量也就1000来吨。

      我个人认为,果露酒不构成消费的主力,所以,它的增量会有,但不会很大。

      上海有个特点,如果你有好的东西到上海来做,都能有一席之地,就看你是怎么去做?所以,我常说,上海市场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胆你就进! 
     
         上海酒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它不像汽车行业,或者像钢铁、化工行业,上海啤酒、黄酒、葡萄酒、白酒、果露酒,加起来真正有规模的企业也就是二十来家,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小型的企业,但是这并不影响酒的消费量,上海用它宽广的胸怀海纳了众多品牌,凡是有些名气的品牌,都在这里汇聚。

      啤酒:15%增长

      上海市场,以地产啤酒为主,别看上海只有5家啤酒企业,三得利,亚太,富士达,青岛,东海。这五家里面,东海已经大部分的股份被三得利买去了,已经属于三得利集团下面的,青岛,是青岛集团控股,嘉士伯因经营不善,青岛控股70%,东海、三得利、富士达是日本,青岛是荷兰,这五家企业去年的产量大约是70万千升,基本上是当地销掉了,这个消费量,包括三得利在昆山的工厂,还包括青岛在其它地方生产的青岛啤酒。这5家就占上海整个啤酒销量的90%。

      原因是:外地来的啤酒,一个是品种比较多;第二个,价位相对比较高,这是由它的消费特性决定的。上海本土啤酒瓶子是回收的,这就相应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外地啤酒,酒卖了,你不可能再把空瓶一瓶一瓶运回去,你只能做流通的,而生产费用就降不下来。第三,外来啤酒大多在餐饮消费;但上海的啤酒90%是在家庭消费的。外来啤酒中,青岛、百威做得很大,剩下的品牌包括阿萨迪、无名、雪花、燕京、雪津、惠泉、嘉士伯、哈啤、科罗娜等,在上海都有卖,但是它们的量是非常的小。

      去年的啤酒消费量是80万千升,今年总的消费量会突破90万千升。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活水平或者说消费能力还是在增长,这是社会大环境;第二,上海今年的夏季高温时间拉长,6月份,本该是梅雨季节的,结果却是艳阳高照,天热,促进了啤酒的消费。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啤酒正以两位数增长,按15%是没问题的,而且已经做到了,所以今年90万千升的消费量是没问题的。预计到2010年的时候,上海的啤酒跟可能会翻一倍,去年是80万千升,可能会到160万千升。

      原因是,第一,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每年都以二位数在递增,今年增长达到30%。第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有6000到7000万的人到上海来,人多,啤酒的消费量自然会增大,这是一点;第二点,很多啤酒企业看好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消费群,所以他们在加大投资,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跨国大公司。比如荷兰的金星,他们已在上海投资建厂了,他们的规模将会达到30万千升的产能;华润也会在上海投资建厂,众厂家看中上海市场,原因是上海的啤酒的每个千升的赢利水平要高于北方地区,全国啤酒大概平均每千升赢利是100元人民币,上海会到500元人民币;上海当地也会增量,三得利、富士达、青岛、东海、亚太都会增量,而且这个增量还不会小。

      黄酒:10%增长

      进入21世纪以后,黄酒的消费量也在往上长,虽然它的总的消费增量没有啤酒那么高,但是,上海的黄酒,产量、销量也在一、二位数的增长。以前上海主要的黄酒消费,来源于浙江绍兴,它大概占到全上海黄酒消费的2/3,现在,正好倒过来了,上海地产的黄酒占2/3,外来的占1/3,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上海黄酒的主力是“金枫”,它的产销量要占到整个上海黄酒消费量的50%,其在上海的消费要占到产能的60%。上海还有华光的“和酒”,去年销量是2.5万吨,可以说,上海黄酒市场,80%是这两家企业做的,而不管是在当地的黄酒企业中,还是在全国、在整个黄酒本土行业来说,这两家企业的赢利水平最高。也就是说,这一个行业的利润 >利润,一大半是被这两家企业吃掉了。

      上海这两家企业的营销制带动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也带动了黄酒消费的档次的提高。原先黄酒消费的档次比较低,都是比较便宜的,现在比较高,黄酒卖30、40、50块一瓶的,几百块的都有,甚至比五粮液、茅台卖得还贵。但是,有人喝,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在高档酒楼饭店一般都是商务用酒。

      上海,涌集了所有的黄酒品牌。原因是,上海的消费能力高于其它地区,在别的市场卖10多块的酒,在上海能卖30、40块;再者,上海本来就有喝黄酒的传统,以前,在饭店里一般是比较便宜的黄酒,现在黄酒档次上来以后,比五粮液还贵,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喝!它反过来也促进了餐饮的消费,这一块消费占总量中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它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今年黄酒20万吨可能到不了,这里面有个问题,上海夏季拉长以后,啤酒消费量大了,消费黄酒的人数减少,就看11、12两个月天气如何,如果冷得厉害,黄酒的增长就会较大,但上海黄酒的量,增长10%是没问题的。去年的消费总量大概在17万吨。

      白酒:10%下降

      白酒赶不上啤酒、黄酒在上海的市场规模,上海白酒消费量在4万千升左右,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下降。

      上海本土白酒只有一家——神仙白酒,一年有6000千升的消费量。它切入点比较好,第一,目标消费群体是普通百姓,在中低端,主要在商超,餐馆也有,但是量不多,主要是家庭消费;另外,神仙白酒的风格比较适合当地人的口味。主要是在郊区消费,但是它的中低端做得比较好,别看茅台、五粮液很好,它们是高端酒,价格贵,量并不大。五粮液500元左右,能做到1000吨,就不得了;茅台只有五粮液的一半。虽然茅台高端酒量不是很大,但是在上海它做得很好。国窖1573、水井坊,它们的量不会超过茅台,古井贡不行。

      市区喝的主要是名牌,像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中低端,江苏的双沟,洋河,这两家做得不错,大概有1万多吨。

      山东酒、湖南酒在上海做得都不是太好。原因:一、这些酒在上海的投入不大;二、总量在萎缩,这些酒选择的消费人群不对位。

      上海这个地方,白酒的消费本来就不是很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追求健康、营养、卫生、安全,健康是第一位的,相对来讲,酒精度比较高的白酒,不是首选。这就导致了白酒消费下降,从上海整个消费趋势来看,白酒在上海不会没有,但是量会越来越少。当然,往后它的下降速度会越来越慢,因为基数越来越小。

      葡萄酒:15—30%增长

      葡萄酒在上海的总的消费量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每年15%左右甚至30%的增长,虽然它的增量大,是因为它的基数相对比较小。总的消费量在4万吨左右,跟白酒差不多。但是,我认为,很快就要超过白酒的消费量。

      葡萄酒的消费总量为什么还是那么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价位。因为现在半汁淘汰了,葡萄酒都在几十块一瓶,这个价位至少在60年消费量都不会太大,因为太贵了,普通老百姓哪消费得起!如果葡萄酒价格在20元以下,现在肯定会超过20万吨。

      喝酒的人是经常喝的,50、60块一瓶,你让他经常喝,他不舍得的。

      葡萄酒你要让普通消费者消费得起,这是最关键的。新天的价位虽然很低,但是在上海做得很不好,他们对市场的承诺都不能兑现,让商家失去信心,虽然,刚来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市场的承诺也很大,所以一夜之间处处是新天,但是现在,似乎一夜之间,它就沉寂了下来,市场这一块儿他们已经没有投入。

      上海的市场主要是王朝、张裕,长城,还有上海的皇轩,主要就四家,王朝差不多占到1/3,张裕、长城、皇轩三家加在一起,占1/3,还有1/3是外来的,包括进口的,进口的葡萄酒大概占到总量的10%。

      洋酒的市场主要在酒吧,上海外来的洋酒整个总量也在往上走,原因是,到酒吧消费的人越来越多,国外回来的人也要越来越多,外国到中国来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果露酒:增量一般

      果露酒整个情况表现不是太好,这个量不大。上海只有一家,华佗十全大补酒,但是它的主要消费量不在上海,而是在华东、江西、广东、福建,劲酒、椰岛鹿龟都不好。虽然说养身、保健,但是在饭店里谁都不喝这样的酒,一般是到了冬季,买了作为礼品送人,总量也就1000来吨。

      我个人认为,果露酒不构成消费的主力,所以,它的增量会有,但不会很大。

      上海有个特点,如果你有好的东西到上海来做,都能有一席之地,就看你是怎么去做?所以,我常说,上海市场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胆你就进!



    上一页:法国酒庄中国拓市三部曲 下一页:中国葡萄酒市场研究概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