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125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中国如何从“制造”向“创造”转型?
2009-03-17 18:25:23 1107
  • 收藏
  • 管理

      嘉 宾:刘克崮(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李汝求(广东省惠州市市长)

      毛蕴诗(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董明珠(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

      杨天夫(哈尔滨泰富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压力,一些外贸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品牌,产品竞争能力欠缺,纷纷倒闭或停产。外贸出口企业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问:外贸出口企业从制造型走向创造型转变存在哪些问题?

      刘克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进入一个相对低速的增长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应该看到,中国产品的模仿能力强,贴牌产品做得也比较多,但是在创造上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更多地创造自己的专利。

      杨天夫:转型需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仅靠某个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够的,某一个小零件就可能影响整个创新体系,产品就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中国制造和中国加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念,中国的产业结构目前很多还是以产业加工为主,并以来料加工、来图加工或者贸易加工的形式存在,而我认为,中国制造的优势应该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和系统。制造业既需要产品的原创动力和原创能力,还需要制造企业有一整套的获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包括市场产品的变化;应用理念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加工手段的变化,当然还包括对供应配套体系的控制。

      李汝求:广东省是一个外向度比较高的省份,在金融危机中难免会受到冲击。但外向度高也意味着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物质资料积累比较雄厚,产业结构打得比较扎实,外向度高的地区也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比较快的发达地区,因此,在转型中也容易第一个找到机遇。

      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问: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

      董明珠:首先,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国家一直大力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大多数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企业不能光顾眼前市场,而要潜心研究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其次,企业要有忧患意识,就像下棋,要走一步看三步或者五步。第三,要加强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最需要的就是人才。

      杨天夫:中国制造企业转型要从理念上转型,不是找几个人研发一个新产品就能创办一个创新型企业,而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创新系统,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应该认识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好多年的建设才能够实现。

      毛蕴诗:从贴牌生产到委托设计生产再到创造品牌,首先,要有企业家精神和民族精神。企业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把自己企业的品牌做强做大,从一开始就不能想着挣多少钱,而要有战略眼光。其次,企业要注意加大研发投入,注意技术的积累、信息的积累,不断完成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第三,企业还要注意海内外市场结合的战略,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要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态,了解产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使企业有比较高的起点。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记者:政府怎样扶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刘克崮:从金融的角度,创业投资是国家应该重点扶持和社会应该关注的。目前我们的创投业非常差,像美国的硅谷,大批的人都在进行创业投资,虽然成功率很小,但是参与的人多,联合起来的创造能量就很大。中国目前创投的机制比较弱,实力也比较弱,民间一些有创造能力的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因此,应该多发展促进创造的资金支持体系。银行和资本市场可以为创投公司的建立发展提供一些金融服务。政府第一要在方向上关注,第二是政策上支持。

     毛蕴诗:从短期来看,政府要帮助那些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给那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提供一些税收减免、担保、贷款等扶持,也要扶持那些给国有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从长期来看,要完善资本市场的机制,特别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完善金融体系、风险投资等机制;建立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董明珠:企业的自身建设很重要,但是,国家的政策扶持也必不可少。“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需要寻求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破除其自身无法逾越的外部环境屏障。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中国的技术创新要从整个体系上进行转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使“创新”成为一股催生和创造财富的重要力量。



    上一页:李书福:用心记住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使命 下一页:访西门子郝睿强博士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