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141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资本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
2009-05-03 13:31:00 1022
  • 收藏
  • 管理
       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历届政府、金融行业和全体市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不懈努力奋斗的中心目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金融服务业不论机构数量还是交易总量每年都有明显的增长,已基本形成国内金融市场的中心。但是,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就谈不上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因此,打造上海的国际化资本市场,同样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分权体制的存在,使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定位成为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竞争目标。就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条件,北京的总部金融和金融高端管理决策人才在目前具有无可辩驳的优势;上海的金融市场,金融区位,金融操作人才具有相对优势。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应该考虑错位竞争,充分发挥上海的优势和特点,逐步创造条件弥补弱势,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公认的国际化金融市场。而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同样应遵行相同的思路。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这对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建设既有影响,又带来机遇。其影响主要是由于华尔街及其主要发达国家大量投资银行经营遭到重创,资本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全球市场萎缩,活力下降,交易乏力,从而加大上海在资本市场国际化建设中吸引国际投资银行和金融产品,增加交易量的难度。然而其机遇也显而易见,只要把握得好,上海正好可以借此契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利用华尔街的裁员风潮吸引优秀金融人才加盟上海资本市场,利用发达资本市场的低迷和中国的经济活力开发更多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上海资本市场交易。当然,这需要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海外资本市场国际化经验与上海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1.海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基础

        纽约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历程离不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发展。而华尔街专业金融圈的扩展、美元成为资产定价货币奠定了纽约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龙头地位。这一地位从一战以后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而安然(Enron)和世通(World.com)的会计丑闻推动了2002年萨班斯法案出台,加大了在纽交所上市的海外公司的上市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的竞争力。近期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使规模位于全美前列的投资银行纷纷出现巨额亏损甚至破产。美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轮收缩重组的浪潮,纽约作为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地位面临着考验。伦敦依靠其拥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奠定了它的国际化基础。伦敦拥有比纽约更多种类和层次的交易场所。主板拥有上市公司2749家, 年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三。伦敦还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黄金交易所,年交易量占了世界黄金交易总量的80%。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年报数据,伦敦已聚集外资银行480家,金融高级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0万人,其金融地位已经开始赶超纽约。东京则是依靠丰富的资本产品和交易量构筑了国际化基础。香港则是以交易品种的广度和宽度、资本进出的自由度以及低成本优势构建了国际化基础。

        综上可知,衡量国际化资本市场的主要条件包括当地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层次和交易量,金融机构及其人才的集聚度,金融产品种类,也包括了金融环境的开放、稳定和税务优惠程度,完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

    2.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现状

        上海资本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具有国内优势而缺乏国际优势。截至2007年底,上海资本市场有各类交易所7个,从业人员21.6万,上市公司860家,机构数量604家,市价总值27万亿元人民币。其规模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然而与纽约、伦敦相比,在市场的层次结构、人才结构、品种结构、交易结构、投资者结构方面,上海在层次结构上不如深圳,其他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而与纽约、伦敦比较则差距很大。

        上海资本市场环境条件相对优越。一是市场基础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上海曾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积累了雄厚的金融文化基础,拥有承载中国最大、国际知名资本市场的实力。上海的GDP从2000到2007年年均增长12.44%,达12188.85亿元;各交易所的整体硬件水平接近纽约和伦敦;上海每万人拥有金融从业人员116.25人(2007年),比2000年增长了11.5倍;上海航空和陆路交通发达快捷,年发送旅客1亿人次以上;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中部和长江入海口,具有良好的国际资本市场区位优势。二是金融安全环境相对稳定。三是政策环境相对宽松。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作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上海市政府又立足客观实际制定了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战略决策,从政策上推动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发展。

        3.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面临的多重挑战

        一是广度和深度的挑战。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股票主板市场和数量最多的交易所,然而要成为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还需要有适合不同公司融资需求和不同交易者投资需求的多层次交易市场。

        二是交易品种多样化的挑战。各大交易所中交易品种单调,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同年的GDP, 但是期货期权,公司债券,利率互换,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国际资本市场上常见的交易品种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

        三是市场开放度的挑战。世界遗产基金会的《2008经济自由指数》以0到100分给各个国家的金融中心市场环境进行了排名,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开放度在全球总排名列126位。在批准外资进入,资本市场活力和产权保护方面,上海均排在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之后。

        4.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面临的任务

        根据韩正市长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即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的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路,以及上海市递交国家发改委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的第三稿中,提出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业务扩展、金融开放先试权,建立面向长三角的OTC市场并“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即“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意见,结合上海的现有条件,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完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多层次国际化资本市场;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本市场产品;大力吸引全球金融投资机构和高级人才;建设过渡性的离岸资本市场。其中,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核心任务;而这样的市场必须有相应的产品载体满足交易的需要,就必须开发出系列产品;产品的开发和交易需要相应的金融人才和机构,就需要制定吸引他们的政策;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以前,建设完全开放型的资本市场面临诸多困难,就需要有一个过渡性的离岸资本市场。这种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并配套衍生的各项任务,构成了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建设的任务系统。

        二.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机遇

        1.美国次贷危机削弱了华尔街主宰国际资本市场的能力,为提升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地位提供了机遇。中国相对稳健的实体经济对这场危机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上海正好可以利用这次重构国际资本市场框架和机制的机遇,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承担起更多国际资本市场的功能,吸纳更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和国际资本进入上海。

        2.全球金融危机也给上海提供了大批吸纳高级金融人才的机遇。华尔街等国际资本市场已经和正在裁减大批的金融从业人员,上海理应抓住这个机遇,低成本地吸纳大批有丰富经验的高级金融人才为上海的国际化资本市场服务。

        3.上海资本市场在国内的市场优势明显,上海还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资本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结构上市场优势明显;中央各有关金融部门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一致表态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中央赋予上海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都为建设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抓住中非合作机遇,扩大上海资本市场在非洲的份额。在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上海也可以将目光扩展到正在崛起的非洲。根据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项协议,中国将采取八项措施扩大和非洲的合作,2010年力争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上海应抓住机遇,扩大上海资本市场在非洲的份额;将对非援助、结算逐步由美元、法郎等改成人民币,以非洲为突破口增强人民币国际定价话语权。

        三、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对策

        对策之一:构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主体的多层次国际化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包括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深度的多层次是指同类产品市场体系的纵向多层次,如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等;广度的多层次是指不同大类产品交易市场的横向多元化,如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所等;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资本市场中的参与者,包括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以及交易产品有较大比例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纵向看,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但上海缺乏中小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也没有更低层次的四板市场。从横向看,上海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上海石油交易所等众多交易市场。可见,上海资本市场缺乏纵向层次的市场,横向市场数量虽然在全国领先,但市场中交易产品稀少,人气不足。因此,在构建多层次国际化资本市场方面,上海的主要任务是从纵向的深度上大力发展各层次的资本市场。对于横向市场的产品稀缺问题将在对策二中讨论。

        1.强化和拓展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主板的证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目前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主板市场,它集中着中国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大盘蓝筹股。但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仍然存在交易机制僵化,市场封闭,品种单调的状况。要使上海证券交易所起到引领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起飞的龙头作用,必须强化其主板市场的地位,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其业务范围。具体而言,上交所应该开拓对外合作,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所挂牌上市,提高国际化程度;尽力扩大公司债券市场,主动开发多种新产品推出交易,改变单边市状况。一个交易品种单调的市场,决不会引来众多的投资者。为提高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新积极性,建议转变上交所的性质,由会员制转变为公司制,以提高它的运行效率。

        2.将上交所股票大宗交易平台扩展为金融衍生品近远期大宗交易平台。鉴于二板市场已定点深圳,三板市场已定点天津,上海可以考虑开发其他层次的交易市场。上海可以利用上交所在股票大宗交易平台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依托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建立金融衍生品和商品期货远期合约大宗交易平台,形成全国联网的电子服务实时报价系统,该系统的功能:(1)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各类产品的大宗交易,(2)各类金融衍生品和商品期货远期合约或其他非标准化合约的实时报价。以此吸引更为广泛的衍生产品在上海市场交易。

        3.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股权托管登记中心扩大成全国联网的股权交易中心。定位于区域性、基础性资本市场的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股权托管登记中心,应该以“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的网站发布信息,消除投资融资渠道的信息不对称;要与各地股权托管中心广泛交流,构建跨地区的信息库;然后逐步将股权登记中心由信息服务中心向交易中心转变,成为全国联网的股权交易中心。

        4.以人民币为主的资产定价中心。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人民币金融资产定价权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涉及到中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和金融安全,以及如何保护国民利益等重大问题。一个规模庞大、层次丰富、质量优秀的资本市场可以吸引众多投资机构参与交易。而优良的人民币定价服务体系则是实现这一定价中心的催化剂。上海应该设立高效便捷的专门服务于各类金融交易的清算银行;此外,要大力吸引国际级的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落户上海。

        对策之二:创建金融产品开发研制基地

        没有丰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多层次资本市场就成为空洞的摆设,就无法大量吸引金融投资机构前来投资,高级金融投资人才也无用武之地。目前上海在横向上的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具备。所以,金融产品创新应成为推进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优先战略。

        从上海特殊的改革逻辑看,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前提是金融自由化,而金融自由化的前提必须有完备的金融监管框架,需要放松资本管制、取消现行的对外资参与的限制等等。但在国家层面上,放松这一系列管制的时机又不成熟。因此,在上海建设国际化资本市场,中央与地方体制上的矛盾上海无力解决。上海只能在开拓市场和开发金融产品上下工夫。

        1.可以将上海培育成金融产品的开发研制基地,从四个方面开发研制金融投资产品。一是直接移植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产品。前期可以直接引进为主,如融资融券产品、指数产品、期货产品和标准期权产品等。二是对海外资本市场产品进行结构化创新。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引进的资本市场产品进行改良和结构化改进。三是鼓励上海金融机构自行创新。通过适度放松创新管制,鼓励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尝试设立专项基金方式促进开发。四是建立上海金融产品研究开发实验中心。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资本市场产品研发实验中心,从事产品研发和风险测试两项重要职能。具体操作可由政府牵头,与外资和上海本地大型金融机构合资与合作,联合上海高校金融教育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定价和风险测试。在研发之后,先进行小范围的试行销售和市场调查。时机成熟时,以研发实验中心的名义向有关监管部门申报,得到批准后推向市场。

        2.建立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应设立一个适当风险容忍的金融创新机制、产权界定和有偿使用的保护机制,确立创新收益分享机制。积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取消创新类券商的划分,将中小金融机构创新活动的监管重心转移到对产品设计原理、定价能力和市场风险控制等方面。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的金融工程人才。

        对策之三:建设金融资本证券创新和交易的离岸资本市场

        上海建设国际化资本市场必须走在全国前列,而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还不能马上与国际接轨,中外资本市场尚处于分割状态,如人民币还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外资金融机构还不能随意买卖中国A股等金融产品,中央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面对全国层面的政策措施必然会对上海的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有所限制。而且,上海在实施进程中也需小心谨慎,严密防范风险。因此,上海有必要争取政策,设立一个过渡性的离岸资本市场。

        上海设立离岸资本市场具有资本要素市场体系最全,在岸资本市场业务发达,拥有金融机构和人才引进方面的特殊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体系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高等优势。特别是上海具有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势将是推进离岸资本市场建设最好的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开发国内外资本产品和衍生产品纳入离岸资本市场交易。在发展初期,可将部分国内外现货资本市场产品引入离岸资本市场交易。可优先考虑发展风险小、波动小、市场熟悉的品种作为开端,引入离岸资本市场交易。如海外重要的、投资者认知度较高的指数或权重股为标的的大宗交易、ETF、CDR等相对简单、易于风险控制的现货产品。其次,可创设部分金融衍生产品到离岸资本市场交易。这不但能提高离岸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还可以为国内的金融创新提供各种新的资源。最后,可将上海B股市场纳入离岸资本市场体系。

        2.上海离岸资本市场可采用非独立从属型模式和分步到位的交易机制。离岸资本市场非独立从属型模式是指不设立独立的交易所,它的运作平台仍然是现有的在岸产品交易市场,只是在交易品种、机制、监管、结算和适用法规上按离岸产品管理。这样的模式可以做到成本最小化。分步到位的交易机制是指为了避免初始阶段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形成过大的价差而导致两个市场间套利资金的冲击,对离岸市场交易机制做适度限制。同时,对在岸市场的交易机制做适度改革,以减小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冲击。

        3.利用离岸资本市场吸引境外机构投资者训练本土机构投资者。离岸资本市场的过度性和本土机构对境外市场的生疏正好给本土机构在一个相对熟悉的投资和博弈环境中熟悉国际市场投资对象及投资方式的机会。以便磨练和考验本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离岸资本市场与海外成熟投资机构进行博弈,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加快培育本土金融机构的人才和管理能力。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实现资本市场的完全国际化。

        4.在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基础上扩大范围,设立上海离岸资本市场。离岸资本市场不是资本市场的独立问题,而是一个同时牵涉到货币和金融行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参与离岸资本市场的境外机构将是混业的、跨市场、跨货币经营的机构,这个市场不但消化境内的美元流动性,同时也消化外来美元的流动性,有利于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海要建立我国当之无愧的国际金融中心,市政府应努力在这方面做出推动,以现有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为基础,融入离岸资本市场的业务、品种和机构,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将上海的离岸资本市场正式建立起来。

        四、建设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优质投资环境

        1.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上海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建设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是优化上海金融服务环境。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牵头,在上海构建中国金融支付结算中心;二是制定离岸税收优惠政策;三是由最高法院和人民银行协商加快营造金融法制信用环境;四是放宽机构投资者投资方向和持股比例方面的限制;五是.放宽QFII入市标准。

        2.利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和体制优势

        (1)营造中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安营扎寨的金融投资环境。上海应积极提供多层次综合类金融服务,在海外企业回归、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上海发行A股或中国存托凭证(CDR)、推出更多的衍生产品,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在上海发展,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培育和吸引国内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集聚浦东,加快成长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要提升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功能,抓紧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升级扩容,建立发展硬环境的新优势,加快形成联系世界、服务全国、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市政设施框架;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和国内金融机构总部的聚集,从而实现各类金融人才的聚集,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人才发展的乐土;要降低交易成本,加大上海对全球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2)完善金融创新的监管机制。上海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创新金融产品的事前监管,对金融创新产品形成有效的风险评估,化解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加快金融创新审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而是创新了过多风险无控制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繁荣的资本市场。建议加快上海各交易所公司化改革步伐,以激发交易所自我竞争、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我重组的活力,把推出新的交易品种作为交易所的基本权利之一,监管部门只要对新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即可。可赋予交易所更多的一线市场监管权,使得交易所能够对市场出现的变化和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保证交易所运作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的效率。

        3.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上海要加强专利战略和政策研究,强化金融专利保护意识。应重视金融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金融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要关注金融创新成果商品化阶段的专利综合保护,加大专利基础上的从属专利的开发和保护。

        4. 健全法律制度,以法治手段替代行政手段

        上海应加强资本市场国际化与金融监管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监管体系。

        5. 对国资背景的企业限制投机性操作并加大风险监控力度

        可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加强国资背景企业的投资管理,除参照上市公司要求设立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等机构以外,还应设立投资监察报告制度,并加强外部监管来协助风险监控。



    上一页:陆家嘴人才金港:多管齐下打造金融人才 下一页:信贷政策不会贸然收紧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