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个主题踊跃发言。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闵乃本教授指出,人类先后经历了以1769年蒸汽机发明为标志和以1947年晶体管发明、1959年集成电路取得专利为标志的两次产业革命,正处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当前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面临枯竭,而化石能源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生存环境快速退化的过程,必须用新的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江苏发展新能源,要关注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其对基础产业如制造业、电子业、新材料等产业的带动。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江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全球性营商网络,积极向全球价值链两端攀升,通过鼓励企业前后向一体化、鼓励企业以技术为中心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来拉长和拓展产业价值链。
南京大学城市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张鸿雁教授对江苏城市发展战略升级与转型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建议,要加快建设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大力提高都市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使城市与都市圈城市形成产业定位差序化格局。沿海地区要率先创造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沿海都市农业经济体系,在连云港与南通之间强化建立城市带,并设法构建沿海龙头城市。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低碳经济已经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主要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化工产业。江苏要充分认识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积极行动,早日布局,找准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到低碳产业的变革中来,引导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和发展,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的氛围和意识。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曲福田教授指出,江苏人均GDP达57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受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瓶颈制约,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顺应江苏省情的必然选择。江苏应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催育、平台支撑、载体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服务外包和新信息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智能电网、新光源、生物育种三大新兴产业。
洪银兴教授提出,江苏要抓住后危机阶段提供的转型和调整的机遇,利用危机阶段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江苏科教资源禀赋好,企业创新动力强,已经具备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条件。要加快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已有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各类开发区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引领区。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以增设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流量、完善金融服务为重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要重视海外高端人才及其研发团队的引进,着力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南京大学教授张二震、李心丹、沈坤荣等也在论坛上先后发言,就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江苏金融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有关建议。
在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后,梁保华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大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的发展,既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过程。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江苏经受了考验,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得益于近几年大力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实践证明,经济转型升级早抓早主动,早转早得益。
梁保华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倒逼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当代科技革命推动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也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变化,深入了解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基础,推动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要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高等院校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江苏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