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火车头之一——上海发展的动力何在?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中国的出口剧减,上海的经济增长受冲击颇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虽然全年的GDP总量仍排名全国第八位,但2009年上半年上海的GDP增长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倒数第一,从全年看,上海的GDP增速也仅好于受累于煤炭价格暴跌的山西省。
2010年8月10日,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共计四十二条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促进本市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下称“四十二条”),从改善银行信贷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深化保险功能、鼓励跨行业的金融服务合作等各个层面,明确了上海金融服务促转型调结构的具体目标。
8月底,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上海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屠光绍强调,上海金融业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必须率先有所创新。“四十二条”每一项都有深刻的内涵,是上海金融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向。
现年51岁的屠光绍,籍贯湖北,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屠光绍早年在北京市委、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95年进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历任交易部主任、秘书长等职,并于1997年至2000年出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2007年12月,屠光绍由证监会副主席调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主管金融。
屠光绍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并非拉多少机构落户上海,而是“定位于市场体系”,他亦透露了上海筹建国际板、信贷转让市场、信托登记市场、股权转让市场等诸多新的金融市场的进展。
特殊的转型
上海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市场环境、发育程度在国内无疑首屈一指。作为高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上海尽管出口在今年上半年有一定的恢复,但从目前欧美的形势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遭受挑战。
在投资方面,上海的集中投资规模已经开始下降,虽然不乏新上马的大项目,但从总量上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投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10年,上海市已经把GDP的增长目标设定为8%,比2009年实际达成的8.2%还略低。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上海下一步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不是仅仅关注GDP的增长。
对此,屠光绍表示,上海在继续稳定出口的同时,关键是需要完成外贸方式的转变——从一般的货物出口转变成服务贸易等的出口;以外贸方式转变带动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出口,进一步促进海外投资,带动人民币海外投资,带动人民币海外信贷。
消费方面,需要强调城乡均衡发展,同时增加非物质消费,包括文化消费等方面来改变消费结构。
投资方面,除了一方面要改善投资总量,还要优化投资结构,一是从过去侧重基础设施、重工业项目,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从过去国企比重较大,到促进民间投资。
上海长久以来的一个问题是民营经济较弱,相形之下,上海的经济传统上更加依赖国企和外资企业。“我们希望未来上海能够形成国企、外资、民营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就需要调整企业结构。”屠光绍表示。目前,上海一方面是国企加快了改革布局,另一方面是打开更多的领域吸引民营经济。
从下一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上海在经济高速增长进程中所遭遇的土地、生态等资源约束也日趋增强,要素集聚、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等成为上海突破资源约束、转变经济结构的突破口。“上海以前主要靠制造业、基础设施和出口,如果未来还靠这些,银行的贷款不容易放出去,金融的增长会很有限。金融服务的对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得有新思路。”屠光绍说。
金融“四十二条”
8月10日,上海市政府下发了金融“四十二条”。这是继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构想后,上海市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举措之一。
根据屠光绍的介绍,“四十二条”核心意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把金融服务与促转型调结构结合起来,体现金融服务的目的性。结构调整必须有金融服务支持,而金融也不能离开实体经济的需要。“上海在金融支持结构调整方面一定要率先创新,找到路径,既支持上海的结构调整,同时也促进上海金融资源的释放。”屠光绍说。
二是把国家层面的原则要求与上海实际结合起来,体现金融服务的针对性。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加强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出台了重要举措,也取得了好的效果。不过上海有其自身特点,结构调整在目标和内容上与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需要根据上海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上海经济结构的主要调整方向就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屠光绍说。
三是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服务对象等的变化,服务方式也需要有新的变化,把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和鼓励金融创新结合起来,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四是金融服务的调整和创新光靠金融业自身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创造条件和环境,才能体现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比如,按照传统经营模式,银行贷款一般均要求抵押品,对民营中小企业,如服务业、高科技、创新型、轻资产的企业而言,获得银行贷款的路径一直不通畅。
屠光绍介绍,从2009年起上海市政府即开始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建立了上海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联席会议,完善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形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实施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2009年,上海市有64家企业共获得84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共计1.15亿元。2010年,上海市闵行区还首次实现了无担保、无实物抵押、风险共担的贷款方式。
在“四十二条”中,上海市还特别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协同作战,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投资理财、保险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比如,投资和贷款可以联动。”屠光绍表示。
2010年3月23日,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投贷联盟宣布成立,主要服务对象为杨浦区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中早期科技型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权威性风险投资咨询公司,为联盟企业提出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报告,并制定完成银行、担保、再担保和政府政策性贴补,建立融资风险分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