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较之国外,如美国、日本等都较早的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受到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话题,循序渐进,稳步推行成为其发展的先决条件。
我国利率市场化走稳步发展之路
据记者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直到2000年之际才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即由国务院批准,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近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媒体表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不是说在某一个时间点就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而是指一件比较大的事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来说,利率市场化早已经开始推进,到目前可以说已经有了十来年的历史,很多方面的利率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基本已经市场化。
通过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以及国债的市场利率,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作为率先实现这一目标的美国等其他国家,其相关的经验或者在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借鉴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
优化金融环境是利率市场化基础
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在推进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好多年了,但是,距离真正达到利率市场化还差得很远,利率管制越来越严格,之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之现在改善并不大,今后要面对的困难还很多。利率管制越来越严格,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水平,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在尽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陆前进副教授认为,首先要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鼓励金融创新;其次,本国市场决定的借贷利率对本国货币政策和国际利率、汇率的反应要及时;第三,要保证银行体系在利率竞争的环境中能安全有序地运营。
其实,任何一项改革的背后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决定其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同样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较之以往利率确定机制不灵活、利率风险治理水平有限,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尚未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和经验的引进机制等问题,最近几年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几年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善,例如,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处于较高水平,整体运行情况趋于稳定,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这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使直接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化,并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还应坚定信念,稳扎稳打地推进利率市场建设步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