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同比增速下滑、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2012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放缓迹象,引发国内外关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中外嘉宾深入讨论,探寻经济增长的节奏和路径。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政府下调增长预期目标,“主动调整”成分更多。正如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分析师陆挺所说,这是“主动减速”,目的是为了实现“软着陆”。
陆挺表示,多年来高达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引发内需和外需等多种失衡,中国政府必须通过适当放慢速度矫正这些失衡。
“中国经济主动减速,向外界传递出经济增长更重视质量的‘积极信号’。”与会的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表示。
“没有质量和效益的高速度不可取,但过低速度更不可取。”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认为,“中国经济至少要在未来25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否则难以消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
虽然注意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减缓迹象,但与会嘉宾大多仍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走势持乐观看法,认为“不必夸大减速期面临的问题”。
“从长期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支撑未来10年以上8%左右的增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不是‘二选一’的命题,关键是通过持续改革破解体制障碍,释放发展潜力,寻求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迟福林认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冲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转型发展需要注入新活力。”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必须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应加快国企和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国务院近期强调逐步打破垄断,提出铁路、金融、航空、电信等行业逐步对民营企业开放。“这显示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
“经济转型需要政府推动,但主要还靠市场机制解决。”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如果改革到位,解决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镇化等制约消费的制度安排,中国就能跨越 ‘拉美陷阱’,成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