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大上海悄然生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经济结构在变,三产成了老大;增长动力在变,消费唱起主角;发展路径在变,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变,更加重视改善民生。
“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央的期许,也是上海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将不遗余力,把转型推向深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道出了上海转型发展的分量。
想率先,敢率先,能率先。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上海,又一次站到了历史潮头。
把握转型发展的辩证法,不让速度挤压调结构、转方式的空间,又要有合理的增长速度
率先转型,上海转成什么样?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收获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质变”——
经济运行告别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优化。2011年GDP增长8.2%,同期财政收入增长25%,占全国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跑赢GDP。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9%,远高于全国水平;
经济增长告别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GDP增长8.2%的背后,是固定资产投资“零增长”,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居第一;
产业结构彻底告别二产支撑,服务业成为“绝对主角”,就业人数占比近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地方财政收入占比70%以上,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上海理顺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上海转型的势头,让人兴奋。因为这些指标正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所追求努力的方向。
不过,如何看待上海转型所取得的成果,不是没有疑问。有人提出,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有没有增长乏力的因素,会不会影响后续发展?
“8.2%”是当前上海一个接近理想的速度——上海市市长韩正颇有信心。GDP增速放慢,不是转型的目的,甚至不是转型必须的手段。GDP增速高有可能是合理的,GDP增速低有可能是窘迫的。评价发展速度,要跳出GDP,看数据组合,看发展阶段。
看发展阶段,依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经济增速会明显放缓,如新加坡从10.1%降到5.3%,韩国从9.6%降到5.2%。上海人均GDP在2008年跨过1万美元门槛,2011年达到1.28万美元,2009年、2010年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较全国其他省份率先达到国际中上等富裕国家地区水平,进入服务业拉动阶段。在此阶段,“8.2%”不仅不低,甚至可以说仍然处于高增长区间。何况,上海增速放慢并非突然、被动的下滑。2008年至2011年,上海GDP分别增长9.7%、8.2%、10.3%和8.2%,不出意外,整个“十二五”上海都会保持这样的速度。
“平稳”而非“慢”,更适合用来评价8.2%。
看数据组合,上海GDP增速质量佳、可持续。人们担心GDP增速下降,通常并不是着眼增速本身,而是担心速度下来了影响就业、影响民生所需的财力支撑,影响“发展”这个硬道理。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增速下来了,但就业弹性系数上去了,从‘十五’末的0.23提高到现在的0.4以上,同样的增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说。而1.9万亿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1万亿元,也让上海对民生投入更有底气。
“上海在转型期,也在发展期,需要保有一定速度。8%的增速,既实现了一定的增长,又给转型留出空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张道根表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全国没有几个地方能和上海比,经济基础不一样、发展阶段不同,上海的转型只是顺其自然,没什么难度,上海的经验难以借鉴。
不否认,上海的确具有一些实现率先转型的优越条件。但最终果断迈出转方式的步伐,同样需要统一思想,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即使在上海市内部,也曾有过争论。GDP增速殿后,是不是太没面子?何况上海争先惯了,只要少往外转移几个工业项目,速度再提高几个百分点并不难。
上海市领导语重心长:“上海土地面积只有天津的1/3、北京的1/2,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已接近1亿元。再不转型,短期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却容易付出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而且不利于长期的发展。”上海进一步明确,“率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现在,率先转型是中央赋予上海最大的任务,必须义无反顾地主动把重点转到转型上来,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