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666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潍坊街道构建全覆盖多选择可衔接的为老服务体系
2012-06-03 13:10:52 267
  • 收藏
  • 管理
    潍坊二村的老年服务中心有些与众不同。

      一进门,便是一堵别具创意的“花墙”:墙面上精心摆置着老人们各自领养的小花,花盆上标注的阿拉伯数字是当天的日期。承接管理的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主任黄卫平解释说,老人对日期都很敏感,用一盆亲手栽种的植物来替代,会让老人自然联想到成长中的收获与喜悦。

      将流逝的时光与蓬勃的植物作巧妙连接,黄卫平管这叫“植物疗法”。在浦东潍坊社区,类似的个性化日托所不少,它们正构成本市“9073”(即90%的老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7%的老人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机构养老服务)格局中坚实的一部分。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几乎上海所有的社区都面临资源短缺、资金紧张、人手不足等养老困难,潍坊社区亦然。

      为让“空巢”老人不再“空心”,一系列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正在潍坊推进,逐步构建起一套全覆盖、多选择、可衔接的为老服务体系。

      如何解决个性化服务需求

      几乎不收费的托老所,老人却待不住;千方百计挤出的老人活动室,光顾者寥寥。

      街道千方百计腾出空间开办托老所,提供的服务资源明明很“紧缺”,为何老人不认同?街道工作者调查发现,这些日托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单调,除理发、午餐供应等常规服务外,无法满足老人更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关键不在于‘数’,而在于‘质’。”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国弟分析说,养老需求正日益多样化,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的养老服务,而目前政府部门提供的为老服务大多还集中在传统的满足生活需求的层面,对于老年人差异性、多样化需求,缺乏充足的应对措施。

      如何解决需求结构矛盾?潍坊街道把目光瞄准“社会组织”,具体运作模式是由街道提供场地、硬件设施,并承担日常运行开支,再以项目为载体,出资购买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

      承接下潍坊二村老年服务中心的管理后,黄卫平做的头件事是“空间改造”。

      改造后的托老所无论外观、还是理念,焕然一新。作为公益组织,“手牵手”的专长为心理培训,通过植物治疗、绘画音乐治疗、情绪管理等 “艺术疗法”来活化老人身心。这间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五彩生命的律动处处可现:照片栏最显眼的当月“寿星”照;彩绘图画述说着动人的生命故事,宣传册上的标语也耐人寻味:“觉知自在,欢喜人间”。黄卫平说,老人在这待上一个月,血压等指标都有改善,心情也纷纷转好。

      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则负责源竹 “日托所”的管理,其专长在于“康复”。总经理杨磊曾在英国学习老年康复护理专业,回国后,她将英国模式“移植”到了潍坊,并探索出一套服务标准,将康复服务的每个环节量化体现。杨磊说,服务社为老人度身定做一套评估、护理的服务,患病老人多少时间喂次水,多久换次药都有讲究。社区里有一位患骨质疏松和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人,服药没多久就出现肌肉萎缩,服务社护理人员帮他找出原因,原来这两种药互相抑制。纠正用药习惯后,老人恢复了正常。伙伴聚家很快在居民间赢得好口碑,其他街道老人也慕名前来。

      目前,潍坊社区个性化“日托所”已达7个,分别委托给5家公益性民间组织管理,日托收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既保证了公益服务的廉价特性,又满足老人专业化、多样化需求。”在李国弟看来,搞好社区养老,政府大包大揽吃力不讨好,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并实现有序竞争,不仅形成联动的助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水平也大大提升。

      能否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

      截至2011年底,潍坊社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达2.27万,约占24.5%,其中80岁以上老人4390人,纯老家庭3031户,独居老人906人、孤老77人。

      面对这组数据,社区工作者坦言压力不小:托老所的服务再精细、再有个性,应对这么大的需求量和潜在需求量,显得捉襟见肘。 街道志愿者、义工数量又有限,于是,有人提出,能否组织一批精力充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去服务高龄老年人?“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

      恰巧,上海新沪商联合会的几位企业家找到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森,表示希望支持一个可持续运作的公益项目。

      企业家的“愿景”与街道的“创意”一拍即合。从去年7月开始,在上海新沪商联合会、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磐石投资等机构支持下,“潍坊社区老年互助关爱行动”在4个居委会展开试点,建立义工服务站,组织低龄老人作义工,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陪聊、陪购、陪诊等服务。

      “通常1名老年义工与5名高龄老人结对,至少做到一周一探,两周一聊。”杨森说,关爱行动为每位老人建立了服务信息卡,明确服务流程,义工是无偿服务,但资助方会为他们安排培训、体检、表彰等作为激励。

      一次,托老所工作人员发现潍坊五村独居老人周丽云没有照常出现。五村义工服务站站长陈家仪得知后,马上和两位义工上门寻找。请来消防队员破窗而入,发现老人躺在地上,嘴角发抖。原来当天凌晨,老人起身上厕所时从床上摔下……因为救治及时,老人只是多处骨折,几位义工轮流去医院照料周丽云,直到她家属赶到上海。

      有位小学生发现,自义工上门后,爷爷整天乐呵呵的,胃口也变好了,他将这段故事写进作文《我家来了个志愿者》,结尾处写道,“长大后,我也要做个志愿者。”

      目前,关爱行动已在街道25个居民区全面铺开,172位义工已为860名独居老人提供服务。

      探索时间储蓄与喘息服务

      原来是岗位上意气风发的一把好手,如今无所事事、唉声叹气……退休初始的那段日子,很多老人不知所措。

      面对新的养老需求和情况,社区不断尝试开发新的养老项目。刚退休不久、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准老人”,渐渐进入社区工作者关注的视野。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培英说,从去年开始,潍坊街道在泉东一小区、泉东二小区试点退休适应项目,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支持下,为近60位准老人开设退休福利、退休心理、退休适应等系列课程,辅以新技能、新信息、新文化等培训,增强这批老人的退休适应能力。今年街道将另选6个小区扩大试点。

      两个多月的培训时间虽短,“准老人”觉得管用,潍坊二村的刘伯伯培训后似换了个人,做饭时哼哼小调、上网用微博记录生活,搁置多年的画笔也重新握起,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义工”队伍。

      从服务对象上看,退休适应项目与互助关爱行动正好构成有机衔接。王培英说,培训合格的“准老人”就是未来社区的老年义工。在对“准老人”的培训中,社区也差不多摸清他们的个性特点,可适当发展部分人为低龄老人志愿者。培训过的老人大多投身社区活动中,成为义工队伍的后备军。为激励更多老年志愿者的参与,街道还将探索 “时间储蓄”,低龄老人的服务时间可被“储蓄”起来,等他们需要时,换取同样的被服务时间。

      针对照顾老人压力大的子女,尤其是家里有长期卧床老人的家庭成员,潍坊社区推出“薰衣草计划——喘息服务项目”,即通过提供短时间的代为照顾服务,使家庭成员得到一定时间的喘息放松机会。街道党政办副主任谢坚谈到,因为要照顾家里老人,有的子女无法外出活动、出差。如果有了喘息服务,他们可以将老人临时交由我们代为照料。“子女的压力一旦释放,可以更好地照料老人。”街道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动员社会探索更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颐养天年。




    上一页: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陶瓷文化中心暨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在沪成立 下一页:陆家嘴打造首个“智慧社区” 10余项民生科技项目即将投用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