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了解‘海上花岛’的壮丽。”
“今天收工了,还要赶紧回去把片子拷出来,明天继续拍。”5月12日深夜,因首次启动全负荷压力测试而热闹了一天的花博园区逐渐安静下来,王华将他的相机、镜头、无人机等摄影装备小心翼翼地收进包里,开车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回去后看着自己的作品,王华神色兴奋:“太美了,有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的花博园流光溢彩,‘大蝴蝶’仿佛活了一般,怎么也看不够、拍不够!”
早出晚归在花博园区里拍照、拍视频的日子,王华已经过了近两年——44岁的他是崇明本地人,是位摄影师。从花博园建设的第一天起,他就拿起相机、操控无人机记录下园区的点滴变化,2019年9月成为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官方摄影师。复兴馆打下桩基、世纪馆“翅膀”上色、花博邨抹上七彩、玉兰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从第一次航拍飞行至今,他收集了5TB的影像资料,记录下花博园绽放的全过程。“作为花博园建设团队的一员,我真的很荣幸能从事这份伟大的工作、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了解‘海上花岛’的壮丽。”
跑遍园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
王华是崇明区堡镇小漾村人,2001年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广告与影像技术系,一毕业就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此前,他在上海市区工作,常和珠宝摄影、手表摄影打交道。2013年,他以“新农民”身份回到家乡崇明发展事业。花博园区启动建设后,2019年9月,王华经人介绍,开始为花博园区提供摄影服务。
在王华看来,用无人机航拍花博园区,和在摄影棚内打上精致的灯光后近距离拍摄手表,看上去毫无联系,但在专业技巧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花博园的“梦花园”核心区以牡丹花为构图元素,通过花海、花径、花溪、花谷营造“牡丹绽放,喜迎盛世”的大地景观。“怎么拍好这朵‘大牡丹’?我把她当作一块名表来拍:‘梦花园’核心区就像名表的表盘,‘彩蝶’世纪馆正好处于陀飞轮的位置。”
拍手表,主光源一般有三种位置选择:12点位、3点位和9点位。拍摄“梦花园”核心区,这种大地景观当然无法人工打光,只能利用太阳光这种自然光源。为了琢磨出太阳光照射到“梦花园”核心区的最佳角度和时间,王华开展了长达数周的实地调研,最终发现由于“大牡丹”指向北偏西位置,而太阳东升西落,无法从“12点位”往花博园区打光;而太阳到“9点位”时已是一天中的下午,夕阳下的花博园无法呈现朝气蓬勃的气势。“我调研后发现,太阳出现在‘3点位’时是最合适的光源角度,时间大约是清晨5点。”
为了拍好清晨5点的“梦花园”核心区,近两年来,王华没少在花博园区里过夜。“我不愿意睡在酒店,那样太舒服了——早上偷懒多睡半小时、开车到园区合适的航拍点位又要半小时,太阳早就‘跑’了。光源位置不对,就拍不出好照片。”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航拍时机,王华强制自己“不舒服”:航拍前一晚开车到园区里、在合适的位置停车,在车上和衣而眠。清晨闹钟一响,马上从座位上爬起来,先不忙着刷牙洗漱,让无人机先上天、抓住最佳时机拍好照片。
王华告诉记者,拍花博园和拍手表还有一点很像,那就是都非常强调质感。“比如一块名表,表盘其实很平,只有在刻度、指针等位置会有微微凸起。如果光线和角度没有处理好,照片就会很‘平’、没有质感和层次。拍花博园也是一个道理。”
怎么凸显花博园的质感和层次?王华说,必须利用好“树”这种绝佳的大地装饰物:树有足够的高度,可以在合适的光影条件下呈现出树梢嫩黄、中部亮绿、接近地面处深绿的效果,层次丰富。
要让树呈现出渐变色也不容易。由于太阳并不是摄影棚中的“点光源”、而是一种“面光源”,发出的是平行光,因此空旷处的树在阳光照射下往往是整棵亮起来、整棵暗下去。而如果是像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那样的一片密林,光线透不进去,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为了找到合适的树,王华跑遍了整个花博园,不断向建设施工人员询问树木栽种计划,终于在西南片区的梅园附近找到了合适的树。“那里靠近森林公园,高大的水杉林会把阳光遮挡掉一部分,形成近似‘点光源’的效果。而且梅园旁边就是梅湖,湛蓝的湖面会升起雾气,别有一番意境。清晨6点左右,梅园附近的树上部亮、下部暗,在这种光影效果的衬托下,花博园就会呈现出‘秘境森林’的深邃感。”
见证花博园“从黄到绿到彩”的渐变
在花博园里拍摄了近两年,王华见证了花博园建设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园区从土黄色到绿色、再到如今彩色的渐变。
最开始,刚完成拆迁的花博园区是一片泥地;后来种上了大树、灌木,挖出了人工湖,园区内有了片片绿色;最近,花博园多个室内外场馆开始布花,园区开始五彩缤纷起来。在王华的镜头下,花博园开始逐渐绽放。“我拍到了六大场馆建设之初一根根水泥柱嵌入黄泥、巨型钢架结构搭起;拍到了复兴馆的屋面折叠、世纪馆‘破茧成蝶’;拍到了超大型花博智能温室像积木一样搭起;拍到了花博邨逐渐呈现出七彩之色……”
世纪馆是本届花博会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也是王华拍得最多的花博园区建筑。为了让更多人能以飞鸟的视角从空中俯瞰欣赏到这只“彩蝶”,王华倾尽心血,世纪馆上空的每一个机位他几乎都尝试过,也有不少佳作。但王华还是不满足:“照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满意的照片永远是下一张。”
不久前,王华就对着世纪馆拍出了一张“神作”。对航拍作品来说,微微的雾气是营造气氛的加分项,但雾气这种自然条件可遇不可求:有雾的地方,景不一定好;景好的地方,不一定有雾。比如世纪馆,周边水源不多,全天中很难出现浓度合适的雾气。那天清晨,王华让无人机飞到世纪馆上空,激动地发现一团雾笼罩着“彩蝶”,雾团高度很低,“彩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我太兴奋了,感觉自己明显心跳加快、血往上涌。”
空中的雾、云,消散起来极快,只要太阳光一照,只需数秒钟,一团浓雾就会消散不见。为了等待最佳拍照时机,王华屏住呼吸,监控着无人机的动向。终于,在晨光初现、“彩蝶”在雾气中“展翅欲飞”的一瞬间,他按动了快门。“拍了几百张世纪馆的航拍照,没想到还能创新,还有提升的空间,那一瞬间真的成就感爆棚!”王华说,今后他准备把拍摄的花博园区照片、花博园内各种花卉的照片结集成册出版,“让花博园的美、‘海上花岛’的美被更多人看到。”
王华告诉记者,他名字中的“华”字本意指的就是“花”,在篆书中“花”“华”二字是一样的。“冥冥之中感觉自己和花博会很有缘分,也感到自己有一种使命感。我希望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摄影,为家乡的建设、为花博会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