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5月27日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内容摘要
2008年,全国各地区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区域经济平稳增长。全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2.2%、12.5%和13.4%,比上年分别回落3.1个、2个、2个和0.7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全国各地区经济外向度 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受金融危机影响也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在90%以上,受外需萎缩影响较大;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较大。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各地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东部地区在加快传统产业调整振兴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总体看,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此外,产业群集聚拉动效应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8年,各地区金融业稳健运行。居民储蓄存款显著增长,企业存款增速有所放缓,存款定期化态势较为明显。人民币贷款稳定增长,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投向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票据融资大幅增加,有效地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增长,特别是西部和东北地区债券融资增长迅速。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展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虽然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基础尚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各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东部地区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加快发展,以消除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可以预计,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速等,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将更趋协调、互补和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第一部分 区域金融运行情况
2008年,全国各地区金融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改革加快推进,融资总量继续增长,地区间金融发展更趋协调,金融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各地区银行业
2008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稳步发展,从业人员略有增加,资产规模增长较快。2008年年末,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18.7万个,从业人员273万人,资产总额 58.2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在全国占比最高(见表1),广东、北京和上海银行业合计资产总额在全国占比为31.8%;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分别增长27.9%、32.6%和22.2%。
外资银行加快发展,资产规模继续增长。2008年年末,全国共有23个省市有外资银行入驻,较上年增加8个;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95.5%的外资银行资产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重庆、四川和辽宁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地区。
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合作银行加快组建。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地区分布看,47.8%的法人机构集中在西部地区,51.4%的资产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按省平均营业网点最多。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取得较快发展。年末,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内的全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共计291家,开始成为各地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一)各地区存款增加较多,储蓄存款增长加快,存款定期化态势明显
2008年,各地区本外币存款较上年均有较快增长。2008年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27.9万亿元、7万亿元、7.8万亿元和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22.2%,25.6%和18.6%,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4.6个、7.5个、8.9个和8.9个百分点。
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加快,企业存款增速放缓。2008年,资本市场震荡回落,基金、理财产品风险加大,居民投资意愿下降,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1.4个、15.4个、18.4个和21.1个百分点(见表2)。2008年下半年受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相对放缓、存货资金占用增加以及经营效益下降等因素综合影响,各地区企业存款增速回落。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企业存款增速同比分别下降9.2个、4.1个、4.4个和11.6个百分点。
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定期化态势较为明显。2008年,微观经济主体更加注重资金安全性和低风险收益,在新增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定期存款占比分别为80.4%、66.4%、57.4%和82.1%,同比分别提高47.8个、39.4个、40.2个和60.8个百分点。
外汇存款余额有所增加。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预期相对平稳,微观经济主体持有外汇意愿有所增强。分地区看,年末,东部、中部和西部外汇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加89.7亿美元、5.5亿美元和4.8亿美元,东北地区外汇存款余额减少5.4亿美元。东部地区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外币存款在本外币各项存款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各地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结构看,居民储蓄存款比重上升而企业存款比重下降。从资金来源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本外币存款余额在全国的占比为60.3%,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二)各地区贷款保持稳定增长,对重点行业、区域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08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4.4万亿元、5.2万亿元和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4%、21.9%和16.1%,东部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