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由年初的从紧货币政策向年末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变,各地区人民币贷款投放呈现出平稳到加速增长的态势。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增长平稳。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各地区金融机构合理扩大信贷总量,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各地区信贷投放加速增长。11-12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下半年各地区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分别为49.3%、54.9%、47.7%和80%。
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各地区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优先满足项目建设信贷资金需求,下半年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全年看,各地区中长期贷款增速均快于各项贷款增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速比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速分别高0.7个、6.1个、2.0个和1.7个百分点。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0.6%、49.8%、59.8%和48.1%。大部分地区短期贷款占比下降,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短期贷款占比同比分别下降15.7个、9.2个和6.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短期贷款占比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见表3、表4)。
票据融资波动较大。年初,根据加强宏观调控的整体要求,商业银行压缩票据融资规模,票据融资余额持续下降;下半年,随着金融宏观调控要求的转变,商业银行积极拓展票据业务,票据融资余额快速回升;第四季度,随着票据贴现利率的持续走低,各地区票据融资大幅增长。年末,各地区票据融资由上年的余额净下降转为大幅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票据融资的增加有效扩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对衔接产销关系和缓和资金周转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票据融资同比多增0.7万亿元、0.1万亿元、0.1万亿元和0.1万亿元。
各地区贷款投向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主要金融机构 投向基础设施业 和制造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合计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59.1%,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各地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发展的力度。江苏全年新增农、林、牧、渔业贷款182.8亿元,同比多增109.3亿元;湖南涉农贷款新增292.8亿元;甘肃农业贷款增速同比提高31.6个百分点;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同比增长30.3%。湖北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累计投放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3.2倍和1.6倍;青海国家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同比分别增长65.2%和82.3%;陕西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亿元,带动6.8万人就业。海南推出小额信贷的“琼中模式”与“格莱珉模式” ,福建推出中小企业融资的“淡马锡模式” ,山东首创“企业还贷周转金” 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三鹿事件”发生后,内蒙古金融业及时召开银企座谈会,积极落实支持乳业发展信贷政策,增加乳业企业授信额度,促使乳业发展走出困境 。区域绿色信贷建设初见成效,北京和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域绿色信贷指导意见。
各地区加大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力度。冰雪灾害发生后,相关省市运用支农再贷款工具,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贵州及时调增受灾重点地区支农再贷款限额3亿元,累计发放专项抗灾贷款157亿元,有效满足基础设施修复、企业生产投资、农户建房、农田恢复等方面资金需求;湖南及时调增重灾区和粮棉经济作物主产区支农再贷款10.6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近300亿元用于重点保障灾后恢复重建 ;湖北针对罕见冰雪灾害发放贷款66.1亿元,基本满足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需求。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银行立即放开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为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四川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贷款1391亿元。甘肃全年累计发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153.6亿元,其中,发放农户住房重建贷款19.6亿元。陕西、青海、贵州、重庆等受灾省市也加大了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力度。
外汇贷款增速回落。2008年上半年,外汇贷款延续上年增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受人民币汇率预期相对平稳及进出口贸易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外汇贷款需求萎缩。2008年年末,除北京、湖南、陕西、辽宁等少数省市外汇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较大增长外,大多数省市外汇贷款余额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分地区看,全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新增外汇贷款142.2亿美元、2.4亿美元和15.1亿美元,同比少增188.3亿美元、22.7亿美元和6.8亿美元。东北地区新增外汇贷款28.5亿美元,同比多增23.1亿美元。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进出口贸易融资出现负增长,全年分别下降40.9亿美元、5.2亿美元和2.9亿美元;东北地区新增进出口贸易融资5.8亿美元,与2007年基本持平。
(三)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利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前8个月,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9月份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五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逐步回落。全年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布在6.61%~9.72%之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利率水平总体高于东部地区。
金融机构上浮利率贷款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比重先升后降。12月份,全国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4.3%,较8月份下降6.3个百分点。分省市看,全年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超过50%的省市仅9个,较上年减少6个,其中,占比值最高的是浙江,达到68.6%。除西藏外,海南、北京、新疆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在13.4%~19.8%之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分机构看,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发放人民币贷款执行基准利率或下浮利率的占比较高;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新发放贷款执行上浮利率的占比较高。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各地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体系与组织架构更加清晰;利率定价的目标和规划更加明确,定价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利率定价技术继续提升,积极尝试将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定价运用到票据贴现、协议存款、远期结售汇、利率互换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业务中。
受境内资金供求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各地区占比较大的3个月期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利率和1年期美元贷款利率在波动中走低。12月份广东省金融机构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和1年期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36%和4.18%,均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