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金融街沿线已汇集各类金融机构212家,其中,银行机构78家(外资银行9家占全市11家的80%),保险机构50家(合资保险12家占全市14家的85%),证券业机构18家,基金1家,期货4家,其他类金融机构61家,是西部城区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的区域
2009年,锦江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为15%,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
成立金融街商务区管委会,与西南财大达成金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汇集各类金融机构212家,全国最大的融资超市营业,获评全国金融生态城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示范区……从2007年起,锦江区抢抓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致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重点发展金融等高端产业,几年厉兵秣马,金融产业的积聚效应已现,而承载金融产业发展的东大街—金融街,也享有中国西部华尔街的美誉。
手有准备,机遇再次垂青。本月26日,我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正式公布,早前,省政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也正式出台,在被誉为四川、成都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两大纲要中,提出了加强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举措,并确定了三个金融区,根据各板块的区域属性,形成不同的金融产业聚集,其中锦江区东大街—金融街则规划为金融产业集聚区,锦江区柳江片区部分区域规划为金融总部商务区。
东大街—金融街,在省、市政府金融行动发展纲要的引领下,迎来了腾飞的新空间。
抢抓产业“微笑曲线”两端 锦江区因势发展金融产业
在东大街—金融街沿线,群光广场、喜年广场、时代广场、明宇金融广场建设热火朝天,西部金融中心雏形已形成。
东大街—金融街,横跨城市中心地带,串联起春盐、攀成钢商圈,既是传统的商业金融街区,也是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诞生地,金融人文历史悠久。“正是把握住了东大街—金融街的优势和特点,在2007年,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我们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华尔街,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构想。”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说。
构想的提出,有它特定的时代需求。“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就如一场战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就是试验区建设的粮草。试验区建设,成都应首先在金融发展上寻求突破,有所作为。”知名经济学家王进一席话,给锦江区打造中国西部华尔街构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构想的提出,也是锦江区自身发展的需要。锦江区区域面积狭小,传统生产要素资源有限,破解这一难题,唯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具有高增加值和集群性的现代服务业。而这其中,依托东大街,发展金融产业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举措之一。
思路明晰了,打造中国西部华尔街的一系列动作也果断有力:成立金融街商务区管委会,推动金融及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与西南财大达成金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赢得了金融人才开发和智力支持;举办金融论坛,扩大金融街的形象宣传……
三年苦心经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效初现:金融机构云集,目前,东大街—金融街沿线已汇集各类金融机构212家,其中,银行机构78家(外资银行9家占全市11家的80%),保险机构50家(合资保险12家占全市14家的85%),证券业机构18家,基金1家,期货4家,其他类金融机构61家,是西部城区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的区域;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为15%,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0%;2009年,获评全国金融生态城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示范区,被省、市政府确定为金融产业聚集发展区……
2020年 建成国内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金融产业集聚区
根据省、市政府出台的金融建设发展规划,作为金融产业集聚区,将包括盐市口至东大街二环路口一线,全长3.8公里,主要吸引金融分支机构、营运前台入驻,重点发展金融市场,形成金融机构密集、要素市场完备、集散功能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市场集聚区。
而来自锦江区一份更为详细的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锦江区将以东大街为主轴,沿东大街由西向东划分为金融起步区、金融市场交易区、金融商务核心区、金融商业拓展区,成线状从两端向中心发展。依托区域内高档商务楼覆盖各金融机构、网点,连点成片向东大街主轴成放射状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金融空间格局。着力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形成金融前台聚集区;重点发展金融交易市场,成为西部金融市场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建成服务金融发展的高地;积极发展金融配套服务,打造聚集金融前台、中小金融机构、交易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投融资平台。
规划提出,到2015年,金融机构聚集度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金融机构密集、要素市场完备、集散功能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区,金融市场中心初具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20%。到2020年,完成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信息三大体系的构建,实现金融市场规模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企业集约化、金融服务专业化,成为国内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25%。
金融街商务区党工委书记周天伦对金融街的未来发展已经了然于胸:“发挥新兴产业优势,通过又专又精又细的服务,让东大街成为中国西部的华尔街,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预计5—10年后,东大街有可能成为西部金融机构最多、金融产品最全、发展环境最优的金融发展聚集区,跻身中国资本市场“第三极”。
五措并举 开创金融产业集聚区新天地
蓝图已经绘就,措施保障就至关重要。措施保障是否有效,有力,抓深、抓实,并持之以恒,是体现水平所在。周天伦说,目前,锦江区已经提出了提高金融产业集聚、提高金融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升金融街建设水平、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确保区域金融工作有序有力推进等五大举措,开创金融产业集聚区新天地。
提高金融产业集聚——
积极建设金融市场。努力引进金融机构建立交易中心、支付中心和路演中心。优化规划,提供载体,全力推动金融机构集聚,特别是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集聚。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密切关注和大力培育新型金融业发展。
稳步发展金融行业。进一步发挥区域内金融网点众多的优势,积极协助推进银行机构在锦江区布设分支机构和网点,重点吸引地方商业银行在锦江区设立分支机构。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信贷结构优化,鼓励银行开发与企业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新型信贷产品。鼓励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促进银行建立健全分层服务体系,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吸引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总部落户锦江区,鼓励机构积极参与区域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鼓励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障建设。支持有关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股权转让的方式,吸引保险机构成为战略投资者,促进保险资金投向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发展金融衍生行业。引进和培育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管理企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促进充裕的民间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壮大信托业务,充分发挥信托工具的功能优势,积极创新金融产品。鼓励期货公司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机构的发展,使期货市场成为控制成本以及利用价格发现功能稳定生产的重要工具。
加快发展金融中介行业。
提高金融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支持直接融资。落实促进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构筑企业上市平台,利用区域内金融资源,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之前的辅导、重组、改制、申报等工作,优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构筑项目融资平台。加大金融创新,通过银行、信托等多种渠道,为重大项目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加大金融业促进支柱产业发展力度。加强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特别是优势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渗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及行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业渗透到企业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提升产业能级,推进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
支持和配合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试点,鼓励区域内金融机构参与各种金融创新试点。
鼓励金融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提升金融街建设水平——
优化金融业发展规划布局。根据锦江区“1+4”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金融业集聚的现状和优势,不断完善金融业空间布局,编制金融街功能区域布局规划,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区承载和服务能力。
提供金融街硬件设施建设。在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编制土地年度计划时,结合金融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先满足金融业建设用地需求。研究东大街等重点地块的特点,不断开发地块内适宜金融机构办公条件的楼宇资源,保证金融机构的办公需求。规划建设金融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办公、商业等服务环境,吸引金融机构聚集发展。
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
推进征信建设。依托人民银行的征信平台,推进锦江区征信体系建设,推动银行和工商、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扩大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进一步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市场建设,培育优质的信用评级机构。
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协会作用。推动金融管理部门监管与金融行业自律之间的良性互动,搭建沟通平台,充分发挥金融街企业家协会在自我约束、利益协调、信息沟通、改善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确保区域金融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建立协调机制。强化金融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形势和金融工作运行情况,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切实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政策聚焦。充分认识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把金融业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设立金融产业专项资金,出台金融业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在锦江区的集聚。鼓励金融创新,激励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更多详情请查看《世界能源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