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三个交易日,大宗交易不仅紧盯金融股,且昨日更是再现溢价成交,显示了资金对于金融股的信心。长期活跃于大宗交易市场的"思考投资"有关人士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投资金融股的安全性相对最高……
导读:
机构二季度承接大小非抛盘
大宗交易趋频繁 神秘大户"掘金"解禁股
机构博弈出现新局面 金融资本冲杀产业资本撤退
大宗交易紧盯金融股 太保工行溢价交易频频出现
机构二季度承接大小非抛盘
二季度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总持股数从一季度末的205亿股下滑到了203亿股。与之并行的是,上市公司原股东在二季度共计减持股票26.21亿股。4、5、6三个月的减持量分别为4.98亿股、8.46亿股和12.76亿股,呈现环比放量上行的走势。但这并无碍A股市场二季度持续走高,二季度全部上市公司累计上涨23.7%。为何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略减,大小非抛售力度劲增,却带动了股市的上行?
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超过50家公司上演着股东这厢减持,机构那边增仓的换手大戏,正是机构投资者集中火力接棒大小非解禁股,助推起这一轮的"接力"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大小非的减持热情不减,7月公告减持量为9.76亿股,8月份截至19日的减持总量共计3.42亿股。行情行至此时,谁来继续这场接力赛呢?
钢铁、房产、金融筹码集中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19日,两市78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其2009年中期股东户数,这一数字从2009年一季度末的4332万户,提升到了4409万户,环比提升1.76%。从这一总体数据上不难看出,二季度国内市场的持股集中度呈现出分散的走势。
在整体持股集中度降低的大势之下,也有一些行业反向而行。已公布半年报的53家房地产公司的股东户数就从今年一季度末的351万户下降到6月30日的330万户,环比下降5.87%。这也直接造成二季度房地产行业的涨幅达到42.06%,表现优于全部上市公司和沪深300二季度23.7%和25.64%的涨幅。
除房地产外,公用事业、钢铁、交通运输、金融等8个行业二季度的持股集中度也出现了环比提升。其中,已公布半年报的15家钢铁企业二季度末的股东户数从一季度时的251.27万户下降到222.99万户,环比降幅为11.25%,成为二季度持股集中度提高最快的行业。
机构投资集中火力
虽然二季度大盘依旧呈现涨势,但是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小幅收缩战线。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的统计,已公布半年报的公司中,专业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券商、社保、险资)的总持股数为203亿股,而一季度末这一数值为205亿股,环比持有股份数下降0.98%。但实际上,除保险机构在二季度进行减持外,社保基金、投资基金、券商、QFII在二季度都进行了加仓。
结合上市公司半年报及基金二季报,Wind数据显示,专业的金融资本持有的证券数量从一季度末的1017家,缩减至713家,且在23个申万一级行业的投资中,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证券数量在二季度出现增加。其中建筑建材类和公用事业类公司机构的持股证券数量从一季度末的53家双双下滑到30家。
据统计,二季度金融机构新增持股的上市公司共62家,增持总股份数为35893万股。其中,阳光城、拓邦电子(002139)、酒鬼酒(000799)、得润电子(002055)4家公司都受到5家以上(含)金融机构的追捧。而太行水泥(600553)则受到华夏系4只基金的青睐,二季度机构新增持股3603万股,位列两市机构新增持股之首。
金融资本接力大小非
当然,持股集中度并不是考评二级市场表现的唯一标尺。二季度涨幅达到174.48%的阳光城在二季度末的股东户数为8744户,环比一季度股东户数增长了4.93%。比较该公司半年报和一季报,建设银行(601939)、光大银行、中国银行(601988)旗下的数只基金及理财产品杀入其中。Wind数据显示,2009年中期,共有8只基金持有阳光城的股权,而一季度末时,没有一家基金持有该公司股权,短短一个季度,8只基金共计买入阳光城股票1505万股,合计持有该公司流通股的27.71%。
基金的大量增持却未能引发阳光城持股集中度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在基金大举买入的同时,阳光城的大小非也在不知疲倦地抛售。阳光城曾于4月30日和6月20日两度发布公告,公司第四大股东福建亿力电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4月7日至6月18日累计减持公司股票338.25万股。而公司半年报显示,亿力投资的持股数进一步下滑,截至6月30日,亿力投资共计减持阳光城股票455.61万股。在二季度翻番的涨势中,这部分解禁股显然已经部分落入基金囊中。
与阳光城情况类似的还有啤酒花(600090),控股股东新疆蓝剑嘉酿投资有限公司截至4月1日陆续减持啤酒花316万股。而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6家基金则在二季度对啤酒花进行了大幅增仓,共计增持5105万股。大小非跑路基金接盘的现象在二季度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除前述两家公司外,相似情况出现在了贵糖股份(000833)、锦龙股份(000712)、株冶集团(600961)、辰州矿业(002155)等50多家公司中。(.中.国.证.券.报 .李.若.馨)
$$$
大宗交易趋频繁 神秘大户"掘金"解禁股
33个交易日完成36笔大宗交易,南京证券南京大钟亭证券营业部大宗交易额步入7月后突现爆发式增长。而在频繁交易的表象背后,隐居其后的大户投资者缘何只对大宗交易"情有独钟",无疑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沪深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大钟亭营业部本月14日以20.48元/股的价格再度增持45.3万股中路股份,至此,该营业部从7月1日至今已先后完成了36笔大宗交易,其中除1笔为卖出交易外,其余35笔均是买入行为,其买入对象则包括宁波韵升、新华光、通产丽星等10只股票,单股涉及资金从910.8万元至6880.64万元不等。
记者进一步发现,南京大钟亭营业部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就在大户投资者借道营业部大肆参与大宗交易的同时,竟另有买家通过财通证券杭州体育馆证券营业部大宗交易系统与南京大钟亭营业部同日同价买入同一只股票。统计显示,仅仅在8月份,上述两券商营业部便曾同时在3日、10日买入绿大地,5日买入亚宝药业,6日买入汇通能源,11日、14日买入中路股份,相关买入价格也完全相同。
"身处不同券商、不同地点的大户买家,竟然会以同价购买同只股票,这显然不能以'巧合'来解释,相关买家应存在极强的关联关系。"一位长期关注大宗交易的市场人士对此猜测称。而记者也发现,财通证券杭州体育馆证券营业部对大宗交易的追捧,恰好也是从7月1日开始。
一个不易忽视的细节的是,在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限售股股东二级市场每月抛售比例进行限制的背景下,大宗交易已成为大股东减持的重要场所。而根据公开资料,上述两营业部大户买家所购股份几乎均源自相关上市公司的限售解禁股。
"无可否认,相关买家的大手笔购股间接'帮助'了相关限售股股东快速套现,进而完成过桥减持。"上述分析人士称,由于监管部门对限售解禁股的二次转让未作出明确限制,大宗交易买家则可在分批、低价购股后,随即通过二级市场快速抛售来获取收益;而这或是相关投资者踊跃接手大宗交易的根本原因。(.上.证 .徐.锐)
$$$
机构博弈出现新局面 金融资本冲杀产业资本撤退
当金融资本在为冲击3000点而拼杀时,产业资本却在指数上涨的掩护下胜利大撤退,这就是今年上半年以来A股市场的写照。
海通证券研究所统计显示,到2009年底,A股市场将从根本上改变三分之二的股票不流通的局面,70%的股票将进入流通状态。在全流通的环境下,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进行的机构博弈或将成为市场主旋律。
进入2009年3月之后,随着股市行情回升,在前一年还炒得沸沸扬扬的"大小非恐慌"已经显著降温,人们不再专注于解禁股的"减与不减"。专家指出,随着股份全流通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2008年下半年股价接连暴跌之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找到了较高层面的对话平台。
事实上,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减持股份日趋谨慎,而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对接盘"大小非"热情有加。
毋庸置疑,长期积聚的大规模的限售股(部分为"大小非")在三年内相继获得"二级市场流通权",极大地增强了产业资本的话语权。在股改之前,二级市场股价更多地体现为金融资本主导。而在股改之后的全流通市场中,产业资本力量虽然不能彻底颠覆二级市场的定价机制,但已可以对"金融资本定价权"形成制衡。
笔者认为,"大小非"减持的本质,就是产业资本利用证券市场平台,向金融资本进行套利;而金融资本也在根据不同的时机不断调整仓位,以便达到最大收益率。
在"大小非"股东减持或者坚守的背后,是产业资本欲寻求更佳的"落脚点":一部分产业资本逐步转换为金融资本进行财务投资;而一部分金融资本也在寻机扮演产业资本的角色。具体表现是:一些有产业背景的大股东和高管出手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产业资本金融化;一些具有金融资本背景的公司出手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并参与公司治理。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联通(600050)等公司的部分限售股在今年5月份解禁,但这些公司的股价不但没有大幅下跌,还有一定的涨幅,表明有资本愿意增持相关公司股票。类似海通证券在解禁股到期前后连续跌停的事件,已成为"恐慌往事"。
有关专家指出,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必然会越来越紧密,甚至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未来,我们也许会看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加速融合的新局面。(.中.国.证.券.报 .陆.洲)
$$$
大宗交易紧盯金融股 太保工行溢价交易频频出现
大盘连日来的震荡调整,并没有改变资金对金融股的乐观看法。
本周的三个交易日,大宗交易不仅紧盯金融股,且昨日更是再现溢价成交,显示了资金对于金融股的信心。长期活跃于大宗交易市场的"思考投资"有关人士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投资金融股的安全性相对最高。
在本周初的三个交易日内,大宗交易主要围绕金融股展开,昨日更是出现了近期很少见的溢价成交。
沪市大宗交易信息显示,昨日中国平安以49.30元/股的价格成交24万股,较昨日的收盘价48.83元/股溢价0.96%,成交金额1,183.2万元,买方为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深南东路证券营业部,卖方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平里证券营业部;中国太保以20.80元/股的价格成交135万股,较昨日的收盘价20.72元/股溢价0.52%,成交金额2808万元,买方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卖方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香港路营业部。
此前的8月18日,也有8只金融股现身大宗交易,其中有5只银行股、两只保险股和1只券商股,分别是:太平洋、宁波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太保、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建设银行;8月17日,太平洋也曾经现身于大宗交易市场。上述连续三个交易日内与金融股有关的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401.31万股,成交金额35072.3万元。
此外,昨日还有5笔涉及3只金融股的大宗交易意向未能成交,标的股票分别指向:买入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以及卖出海通证券,涉及的意向买家分别为长期活跃于大宗交易市场的"思考投资"和董先生(联系电话显示其代表的席位来自银河证券绍兴营业部)。
"思考投资"有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大宗交易市场为金融股提供了资金"保护垫",相对比较安全;而昨日其对于北京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买入意向则是出于对相关金融股流动性的考虑。对于大宗交易投资者来说,银行、保险等金融股最为诱人的就是"成色好"--估值低、风险小、业绩稳定、流动性好,而且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短期获利了结)。更重要的是,前期金融股处于调整阶段,其市盈率和估值远远落后于大盘和其他行业,后市上涨潜力较大。
事实上,昨日出现的溢价成交金额虽然并不算大,但恰恰是充分体现了买家对于后市的信心;而意向未成交交易则表达了卖家的惜售情绪。(.证.券.日.报 www.ccstock.cc .张.歆)
中财网
推广链接:
友情链接平台 百度关键词 聚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