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685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200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09-05-28 02:53:44 3680
  • 收藏
  • 管理
    增长30.8%、36.5%、29%和27.5%。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保险业主动开展理赔服务,在稳定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支持灾后重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水平继续提高。从保险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提高速度较快。从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全国有29个省市保险深度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各地区加大财政支持保险业发展力度。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试点由6个省市扩展到16个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区农业保险呈现承保面不断拓宽、承保品种多元化的特点。

      四、资金流向和融资结构

      (一)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现金净投放,中部地区为现金净回笼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不同,现金流向呈现明显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体规模较大的地区,是主要的现金净投放地区,净投放现金4475亿元,同比增长13.6%。受矿产品、棉花(资讯,行情)等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现金净投放135.2亿元,同比下降45.8%。由于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投放增加,东北地区现金投放大幅增加,净投放现金526.6亿元,同比增长133.5%。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劳动力输出主要地区,是唯一的现金净回笼地区,净回笼现金1473.5亿元,同比增长10.6%。

      (二)银行间市场交易 规模继续扩大,资金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

      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分地区看,2008年,东部地区净融出资金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9.3%;中部地区净融入资金6.3万亿元,同比增长65%;西部地区净融入资金2.2万亿元,同比增长2.4%;东北部地区净融入资金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2%。

      (三)票据贴现规模大幅增加,票据市场利率波动较大

      各地区票据贴现规模大幅增加,票据融资作用显著增强。全年来看,各地区票据融资呈现较大波动,年初增幅趋缓,下半年快速回升;各地区票据承兑、贴现累计融资量合计超过20万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109.7亿元,新增票据融资0.7万亿元。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银行承兑汇票累计承兑额分别同比增长31%、21.2%和35%,西部地区同比减少40.5%;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增长21.7%、61.8%、89.2%和38.7%。

      随着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逐步走低,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尤其是第四季度降幅更大。2008年第四季度,各地区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在2.7%~5.2%和3.2%~6.5%之间,买断式、回购式票据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在1.9%~5.8%和2.0%~5.7%之间,利率水平均远低于上年同期。

      (四)融资量进一步增长,融资结构继续改善

      2008年,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量快速增长。融资结构中贷款仍占主导地位,但债券融资占比明显上升,全国有16个省市债券融资占比上升,融资结构继续改善。

      2008年,各地区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股票市场大幅波动和新股发行减少影响,各地区股票融资额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债券融资大幅增长;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便捷、低成本的融资工具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见表8)。2008年4月,北京、上海、山西分别发行1549亿元、90亿元和13亿元中期票据,有效满足了企业资金中期需求。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008年,全国各地区继续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一是各地区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政策支持体系。北京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为首都金融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辽宁出台了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陕西开展省内10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山东、四川等省市出台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文件。

      二是各地区进一步夯实金融生态核心基础。北京、广东、吉林、河北、江西、青海等18个省市不断拓展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黑龙江整合全省信息资源,信贷征信数据实现全省联网;天津、福建、宁夏、新疆等省市积极发挥征信系统查询功能,向个人、企业和司法机构等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三是各地区不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北京、陕西、湖北、江西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建设;福建设立农副产品加工小企业专业担保公司;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东北三省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四是各地区继续推进司法环境建设。北京、重庆、新疆、安徽、贵州等省市形成多部门联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洗钱等活动。

      五是各地区大力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北京大力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评定工作;海南在农村金融机构统一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陕西实现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档案联网查询。

      六是各级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加强基础性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引导在京金融机构做好产品创新、双语标识、银行卡服务、货币兑换服务等项工作,圆满完成奥运支付环境建设任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开通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业务。此外,为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各地区人民银行继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大力推动了金融知识的普及和社会信用文化的培育。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2008年,全国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6.3万亿元、5.8万亿元和2.8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2.2%、12.5%和13.4%,同比分别下降3.1个、2个、2个和0.7个百分点(见表10)。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有所下降,其他地区的占比略有上升。上海、北京、天津三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前三。

     一、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

      (一)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需求旺盛

      2008年,在经济较快增长、新增就业稳定、社会保障加强以及各项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等积极因素作用下,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781元和4761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8.4%和8.0%,同比分别回落3.8个和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差距0.4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2.3个百分点。

      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差距缩小。2008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65%、64%和65%(见表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前10位的省市中,有8个为东部省市,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2万元。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后10位的省市中,有7个为西部省市,比上年减少1个。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9%、11.7%、10.4%和11.3%,最快增速比最慢增速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1.2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


    上一页:200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下一页:200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