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2008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5%,比城镇居民高3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最低,均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最高,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增加,恩格尔系数呈上升趋势。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3.7%,较上年分别上升1.6个和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恩格尔系数最高,东北地区最低。
各地区城乡消费旺盛,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万亿元,增长21.6%,增速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最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2.1%,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消费增速的城乡差距为1.4个百分点,与上年持平。
(二)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中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占比稳步提升,投资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城乡差距为4.6个百分点,同比缩小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中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运行,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见表14)。分省市看,江西、天津、海南、吉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40%,浙江、上海和北京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不足10%。
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速最快,自筹资金占比持续上升。在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国家预算内资金比上年增长35.1%,占比也相应提高0.5个百分点,资金主要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全国自筹资金占比62.2%,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在各地区投资资金来源中占比均超过50%。全国国内贷款占比为15.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全国利用外资占资金来源比重下降,东部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集中地。
(三)国外需求萎缩,各地区对外贸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第四季度增速明显下滑。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受外部需求减弱影响较大,进出口贸易占全国比重和增速均下滑。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增长17.2%、33.8%、38.8%和25.0%,东部和中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了5.2个和3.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速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进口、出口均出现下滑,中部、西部地区出口上升。200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口分别增长19.7%、34.2%和33.6%,较上年分别回落0.7个、13.2个和2.4个百分点,而东北地区进口增长27.1%,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出口分别增长15.6%和23.7%,较上年分别回落9.3个和6.2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34.8%和43.0%,较上年加快0.2个和3.4个百分点。
各地区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贸易顺差分别比上年增长7.3%、28.2%、35.1%和12.7%。贸易顺差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浙江和江苏贸易顺差均超过800亿美元。北京、吉林、甘肃和海南贸易逆差有所扩大(见图7)。各地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和占比继续上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加工贸易占中西部进出口总额比重上升。
008年,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不一。分地区看,中部和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较上年回落,东部地区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受地区投资优惠政策吸引,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较上年提高。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继续下降,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比重有所上升(见表16)。分省市看,江苏、广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江苏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51.2亿美元,居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前5位的省市依次为重庆、四川、云南、新疆、广西,均为西部地区省市。
各地区海外投资平稳发展,“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2008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7.9%,比上年增长63.6%。东部地区仍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对外投资发展迅猛。云南和重庆两地企业海外投资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倍和1倍。陕西重点企业利用有利时机积极进军海外市场购买资源。投资合作方式多样化,收购、参股、返程投资、股权置换等成为海外投资主要方式,投资领域也由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向资源开发、制造研发等众多领域拓展。
专栏 3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出口企业经营状况影响分析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地区出口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验。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56家出口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各地区不同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在1156家样本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23.4%、44.8%和31.8%;国有、集体、民营、三资企业分别占16.3%、3.0%、40.9%和39.8%。样本企业行业分布最集中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样本企业中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占比73%,加工贸易占比23%,出口到欧美地区占比最高,达54%,其次是亚洲,占比37%。
调查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一是外部需求减弱导致出口企业订单下降,但地区、企业性质和行业间存在差异。样本企业2008年新签出口合同金额同比下降3%,下半年比上半年下降15%。分地区看,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东部地区受影响最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样本企业订单下降最多,全年同比分别下降15%和11%;西部地区毗邻处于成长阶段的中亚发展中国家,样本出口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2008年新签合同金额逆势增长54%。分企业性质和行业看,民营和三资企业订单下降速度快于国有和集体企业,纺织服装、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