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大,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7%、11.4%、11.7%和12.9%,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8.2%、17.2%、16.7%和7.9%。东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略为加快,其他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有所下降;东部地区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最高,超过40%,其他地区服务业占比较低,维持在35%左右。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
京市依托科技和智力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海南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加快,沿海港口运输能力扩大。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深入推进,“旅游小镇”建设步伐加快。黑龙江冰雪特色旅游持续升温。辽宁设立专项奖励和贴息补助资金,启动了单个投资超百亿的服务业“十大重点工程”。
三、各地区能耗、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
2008年,各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进一步下降。分地区看,由于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各地区能耗水平相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最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节能技术创新,引入激励机制等手段,节能降耗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重庆实施燃煤电厂差别定价;辽宁出台淘汰落后产能资金奖励办法;山西省1015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
2008年,各地区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制定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和政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力度,循环经济试点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快。浙江实行排污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广东制定“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的能源发展战略,“核电特区”建设卓著;甘肃大力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新疆对符合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积极发挥税收对生态的调节作用。
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各地金融机构完善“绿色信贷”准入机制,信贷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绿色保险取得阶段性进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在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取得明显成效。北京成立环境交易所,构建环境类权益价值发现和市场交易平台;江苏排污权有偿分配、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浙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海南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
四、价格和劳动力成本
我国价格形势经历从快速上涨到急剧回落的过程。上半年,主要价格指标延续上年的上涨趋势,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此后,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农副产品供给改善、国内生产企业存货调整以及翘尾因素减少的共同推动下,主要价格指标急剧回落。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各地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差异较小;东部地区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前高后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5.5%、6.5%、7.0%和5.1%。全国多数省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5%以上,增长最快的青海、宁夏、甘肃、新疆涨幅均超过8%。
生产者价格指数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生产者价格指数显著走高;2008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内企业被迫进行存货调整,生产者价格指数急剧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8%、12.4%、14.9%和4.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5.4%、10.8%、9.5%和9.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3%、13.3%、12.9%和12.3%。大部分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
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高位运行,年末涨幅有所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23.8%、23.8%和16.2%。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17.2%、22.9%、17.1%和26.0%。
职工工资增长放缓,但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劳动报酬的增加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提振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宁夏、陕西、山西农民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超过40%。广西最低工资标准调增幅度达15%。辽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7%。
专栏 4 生产者价格与存货变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国际价格走势对国内生产者价格的影响日益显著。自2007年9月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上涨势头持续至2008年7月,而同期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呈快速上涨态势。2008年9月份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水平形成向下压力。
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对不同行业利润影响不同。资源类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资源类工业企业营业利润会上升,而消费类工业企业由于原材料价格采购成本上涨,企业营业利润会被挤压。2008年上半年,山西、内蒙、河南等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企业利润大幅上升,9月份以后,由于资源类产品价格急剧下降,这些企业利润增速开始大幅下降。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变动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每种组合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结果也会在不同的经济景气周期中被扩大或收缩,或者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或者使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这样也都会引起不同工业行业的企业利润发生变化;总体看,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对整个工业正常运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存货投资虽然在GDP中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上行期,在需求景气以及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下,企业倾向于增加存货。企业存货需求的上升推动价格上涨,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存货需求,形成经济上行期“存货投资—价格上涨”的循环。在经济下行阶段,在需求减弱和价格下跌预期的影响下,企业消减存货,缩减生产规模,形成“存货消减—价格下跌”的反向循环。这一现象在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升降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显著。2007年下半年,国际大宗商